粤ICP备15064676号-1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在线咨询 18826978632 ismia@
gutung.com
g国唐科技微信

第二届“114论坛”,扭转智能制造对“人”的误区!

  昨日,东莞召开中央外宣媒体聚焦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座谈会。据悉,目前东莞全市科技型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86家,在2015年,备受外界关注的“机器换人”项目已达881个,总投资近70亿元。

  作为久负盛名的“世界工厂”,东莞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然而很多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局限于硬件升级的“机器人生产”,却忽视了智能制造中“人”的因素。

  机器人生产趋热

  有了《中国制造2025》的支持,为抢占智能制造的高地,各地的机器人制造项目纷纷上马机器人工业园。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中国建成的这类工业园多达25个,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扶持力度,“东莞、重庆、芜湖、江浙地区的扶持力度最大。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为了引进机器人制造企业,各地出台的政策基本是低价甚至免费使用园区厂房、税收返点等,甚至还有直接资金支持。因各地支持力度很大,甚至出现少数企业打着生产机器人的幌子,靠政策套利的情况。

  行业乱象丛生,目前的机器人生产有些过热迹象,但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培养问题,具体来说,是谁来生产、操作、维护这些机器人的问题。

  重硬件轻软件

  智能制造的含义不能局限于机器人生产,现在企业对智能制造的理解有些偏颇,智能制造应该包含生产线的灵活组织、紧急情况的自动应对、降低对人工干预的需求和自动智能优化等方面。生产线上集成几个机器人,确实能提升效率和降低对人力的需求,但也仅限于此。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徐逢贤强调,应该从体系的高度理解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人通过高科技手段,改造现有的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最后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他没有单独把机器人提出来,却重点提到了“人”,这与各地纷纷兴建“无人生产线”的计划有些不同。

  实际上智能制造不是不需要人,反而是更需要人了。现在的制造业不可能完全依赖机器人,以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像机器人一样按电钮,很容易被机器取代;而智能制造中的工人不仅要会操作,更需要懂得维护和编程。

  智能制造不应该只有硬件,还需要更高素质的工人,这从《中国制造2025》中“人才为本”的方针中便能体现出来,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翻阅各地纷纷上马的智能制造工业园区宣传文案,主管部门对于入驻企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但对于素质相匹配的工人的培养却鲜见提及;对于人才引进,也仅仅停留在对高级工程师提供安家费的措施上。

  “重硬件轻软件,这的确是行业误区之一。”徐逢贤认为这种误区也跟智能制造发展现状有关,“现在就是机器人取代工人,未来真正实现了生产智能化,工人自然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人”的作用应凸显

  论是不是局限于机器人生产,智能制造毕竟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是大势所趋。那么智能制造究竟需要怎样的“人”?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硬件”与人所代表“软件”,在智能制造中又该以谁为主?

  11月4日,第二届中国(东莞)智能制造发展论坛将会暂时放下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的问题,各界人士围绕“智能制造人才”展开讨论,共同探讨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需求,探索智能制造人才的培育模式,创新智能制造设备与智能制造人才的协作模式,推动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模式。


报名窗口


114论坛 智造•人才•未来扫描二维码,即可报名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10-21 14:42:53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