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ICP备15064676号-1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在线咨询 18826978632 ismia@
gutung.com
g国唐科技微信
你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联盟资讯 > 行业资讯 >

湾区二十大 | 跑出“双区”建设“加速度,站在更高起点上打造国际一流湾区

10月20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之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世界未有之先例。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者牢记“大胆闯、大胆试,开出一条新路来”的殷殷嘱托和勉励,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演绎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的生动实践,努力为“一国两制”大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提供更有力支撑。
——————————————————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不断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的创举。粤港澳三地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框架内,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要素流通,坚持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衔接”并举,加快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
“硬联通”让三地往来更快捷。“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建设,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广深高速公路、广珠城际轨道的建成共同构筑起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黄金走廊”。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速打造,口岸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广佛、深港、珠澳之间“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软衔接”让要素跨境流动更畅通。粤港澳三地勇于打破规则衔接的壁垒,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差异变为改革红利。“湾区通”工程向更宽更深领域迈进,“港澳药械通”实施一年多,已批准临床急需进口的港澳药品20个,医疗器械13个;广东“社保通”使粤港澳人员“足不出境”就近参保;推行企业登记注册“湾区通办”,超过1万家港资企业适用简化版公证文书办理登记业务;制定食品、中医药、交通等23个领域共70项首批“湾区标准”;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粤港澳三地之间的要素流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创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对外开放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好国际一流湾区。
新方位蕴含新机遇,新使命呼唤新作为。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发布,赋予横琴和前海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
一年多来,横琴合作区加快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创造条件,打造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围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这“四新产业”,新增澳资企业逾700家,总数突破5000家,占外资企业总数六成以上。在横琴居住的澳门居民同比增长11.2%,经横琴口岸出入境的澳门单牌车达69万辆次,横琴医院为澳门居民提供诊疗服务超8000人次,就读的澳门学生同比增长66%。
前海合作区全方位深化深港合作,便利港人港企北上发展。今年上半年,前海实际使用港资33.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今年6月,前海发布惠港九件实事,覆盖住房、创业、服务、就业等方面。今年7月,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开园,梦工场系列产业空间扩展至13.9万平方米。截至今年8月,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计610家,其中香港团队338家。
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支持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是继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方案后,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大湾区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未来将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拓展港澳发展空间,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强劲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揭开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创举。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用创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研发支出超3600亿元人民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7万家,专利授权量达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近10万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学技术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在基础研究方面,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建设加速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G中高频器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等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布局。
在多年以来敢“投”敢“闯”的创新理念引导下,科技对于大湾区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日渐显露。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有6个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其中,广佛惠三地辐射带动全省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超过万亿元;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横跨广佛深莞四市,从上游的数控机床,到中游的工业机器人,再到下游的无人机都有明星产品。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报告预计,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走在世界前列的全球性科创巨头将超过10家,“专精特新”企业将超过10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级。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未来必将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在加速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路上奋勇向前。

10月19日,广东省代表团新闻发言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出席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集体采访,介绍了代表团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广东团共有代表68名,其中26名来自生产和工作一线。连日来,代表们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受鼓舞、深感震撼,一致表示完全赞成和拥护报告。大家对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广东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这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连年跃升,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7万亿元,跃升到去年12.4万亿元。

张虎表示,代表们在讨论时说,最难忘的是总书记对广东山高水长的关怀厚爱。代表们回忆起总书记与广东群众亲切交谈的情景,对总书记给予广东父老乡亲和山山水水的深情牵挂历历在目、深受感动。

张虎表示,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是大家的共同心声。代表们说,总书记赋予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的历史机遇,大家感到身上沉甸甸的使命责任。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奋力实现总书记赋予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把总书记、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广东90%的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研发经费、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

记者:我们了解到广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一直排在全国前列,请问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广东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安排?

张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广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力推动创新工作。广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排在全国第一。有几个数据给大家介绍一下,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4002亿元、研发人员超120万人、发明专利有44万件,这些指标均居全国第一。我们主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下功夫。省里每年都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出台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12条”等。在今年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广东的创新在新的高度上立起来强起来,深圳就是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一个典型例子。

二是在着力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上下功夫。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这两大“国之重器”顺利运作,东莞散裂中子源一期顺利建成并在前沿科学和产业急需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集聚了一大批两院院士和高水平领军人才。我们还加快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三是在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下功夫。大家知道,广东企业创新能力较强是我们很大的特色。目前我们有“四个90%”,我省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广东涌现出华为、比亚迪、格力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四是在着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上下功夫。我们率先探索财政资金过境支持港澳机构开展研究,积极与港澳共建科研机构、高校和孵化基地,探索接轨国际的科创机制,汇聚世界顶尖研究团队。比如华南国家植物园,与80个国家的有关机构进行了密切的科技交流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国际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呈现“四个新”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引起海内外强烈反响。面对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广东是如何协同港澳高水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下一步还有什么工作计划?

张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包括广东珠三角的9个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央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广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携手港澳推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一是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以珠三角为主阵地、全省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的工作格局。二是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与港澳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为“四个新”:

一是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是10.2万亿元,2021年跃升到12.6万亿元,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约11%的经济总量。目前在大湾区有世界500强企业24家、高新技术企业5.7万家,大湾区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二是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我们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强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将大湾区内地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面向港澳开放,与港澳建立联合实验室20多个,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近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二。

三是软硬联通取得新进展。硬联通就是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成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积极推进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基本形成了“1小时生活圈”。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四大湾区之首。软联通方面,主要是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聚焦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比如我们对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一天办结”,现在已有1万多家港澳企业通过便利途径实现登记备案,还有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获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

四是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在横琴合作区内工作的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双15%”税收优惠政策顺利落地。前海制度创新成果显著,在全国复制推广案例65项。南沙开发开放的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总之,三个平台发展生机勃勃、前景无限。

接下来,我们将始终牢记中央的嘱托,携手港澳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10-20 10:07:41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