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 中国高端智造大规模崛起不仅表现在新产业领域的创新突破,更在于传统产业不断更新内核。当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开始向高端智造跃迁,由此迸发汇聚而成的产业升维磅礴力量,将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
深圳:时尚产业打造“数智大脑”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服装设计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深圳时尚产业通过开展生产线数字化及智能化改造升级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如今,深圳时尚产业已成为推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2021年时尚产业增加值377亿元,预计到2025年,增加值将达到420亿元。
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有多达19个以上的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在深圳设立新的精品店,涵盖童装、珠宝腕表、鞋履、服装、包袋等多个品类。
2020年以来,深圳相继出台《深圳市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进一步加大对时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扶持力度。今年6月,深圳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现代时尚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数字化、智能化列为时尚产业重点发展的方向,还提出推广应用机器视觉等技术和智能检测装备,推动数字化生产,建立全流程信息一体化平台。
虚拟偶像亮相A/W2022深圳时装周分会场。资料照片
此外,深圳还通过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助推、科技企业支撑等途径,努力拓展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推动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打造全新的供应链模式,让深圳真正成为时尚产业的“数智大脑”。
玛丝菲尔推出线上新零售平台“试衣到家”、影儿时尚集团打造多品牌集成的ALL in ONE小程序商城、歌力思将线下走秀与线上数字虚拟技术结合、皮包品牌迪桑娜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开发数字化业务……虽然深圳的时尚品牌仍着重在线下布局,但很多企业在政策引导下,正在积极尝试数字化营销,寻找适合行业发展的最优路径。
“深圳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来保护原创设计和创新力量,通过产品和设计创新,展现中华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圳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潘明表示,大数据分析、5G等技术的革新正在倒逼时尚产业进行数字化和科技化的转型升级,深圳时尚产业经历多次转型,逐渐由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跃升,已然开启了时尚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时代。
发挥科技创新“基因”
坚持发挥创新优势,是深圳时尚产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而深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创新史”。数据显示,深圳目前有2500多家品牌企业,90%以上为自主品牌。在“科技+时尚”框架下,科技时尚产品、时尚活动的增加,在为创意设计企业拓宽市场空间的同时,也对时尚行业提出了更多维度的要求。
在今年4月举办的A/W深圳时装周上,主办方特地邀请了数位设计师及品牌方,由他们提供实体服装创意和设计,与科技团队合作打造3D虚拟服装,实现1:1的数字化还原。
“我们实体服装的胸前使用了可以呈现多种颜色的光纤科技感面料,但转化为虚拟服装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在与科技团队合作反复打磨作品后,最终实现了极高的还原度。”StarFinch星雀市场负责人说,在元宇宙的概念提出之前,企业就在积极推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融的新形态。
此外,深圳时装周期间还有多家企业推出智能化应用,令人耳目一新。深圳博克时代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3D试衣智能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可以让消费者体验到在网上和手机端试衣。深圳市赢领智尚服饰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女装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从设计、采购、物料管理,到工厂排产、生产调度、成品销售等全流程的数字化。
“数字赋能,就是推动时尚产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品牌营销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在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级调研员郑璇看来,推动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时尚产业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得益于扎实的产业基础与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成功切入时尚产业的深圳智能制造企业,将会因时尚产品的高品牌附加值获得更为可观的收益。”潘明说。
据悉,深圳服装产业2021年销售总额近2700亿元,占全国的10%;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大中城市一线商场超过60%。
数字科技重塑时尚产业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广泛参与。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材料创新、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等行业新趋势出现,传统市场准入壁垒会不断降低,随时可能出现的新风口、新潮流,都会对原有优势市场形成冲击。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尽管深圳时尚行业实现了品牌的强势引领,尤其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应用能力方面,已经领先全国行业水平,但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仍然不少,数字化、高端化仍是产业链未来进一步转型的关键。
广东时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深圳一家为时尚行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凤志表示,绝大部分企业都有数字化的需求,但成本压力也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潘明建议,由政府和行业协会牵头,联合时尚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时尚行业链主企业联合建设“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联合创新中心”,围绕时尚趋势分析、商品企划、设计研发、知识产权、销售、运营、材料、供应链协同、生产制造等全产业链环节的数字化重大需求,构建全链条数字场景,完成从技术开发到商业化应用的各个环节。
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会长朱舜华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是物联网的接口,也是大数据采集的端口,这一产业大有可为。深圳钟表行业正积极拥抱新科技,在传承精密制造和工匠精神的同时,拓展一个全新的更大的智能可穿戴市场。
深圳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深圳正积极进行产业政策引导,例如协助高新技术认定、发放产业资金等。未来,深圳还将加大对时尚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创新,促进深圳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万亿化工产业转型高端智造
化工第一大省山东针对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安全环保压力大等弊病,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系统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通过专项行动,山东大幅压减低质低效产能,同时推动智能化改造升级,促进产业链生态创新,向着高端智造加速转型。
力促数字赋能
在郯城化工产业园智慧园区综合监管平台上,22家企业安全、环保、生产、经营情况一屏掌握,园区的应急、能源、环境等数据实现一体化综合管控。
郯城化工产业园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园区规划缺乏统一的协调,安全环保应急平台功能单一,大部分监管工作依靠人工。借助数字化手段,园区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和应急指挥效率均提升50%,人工投入降低了45%。
着眼数字赋能,山东全力推动智慧化工园区建设,并同步引导和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据介绍,山东建立“10+1”诊断评估指标体系,逐园逐企制定改造提升方案,目前已完成83家化工园区和全部规上化工企业线上诊断评估。到2023年,全省规上化工企业普遍进行一轮智能化改造。
山东还建成全国首家省级智慧化工综合管理平台。这个“省-园区-企业”三级信息共享平台连接84个化工园区和125个重点监控点,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主要产品、产能、安全、环保、在建工程等近10个维度数据,同时打通工信、交通、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信息数据,构建起化工产业“智慧大脑”。
平台建设方项目负责人康健说:“在这个平台上,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不同产业链的交织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更‘聪明’了。”通过这张“网”,垦利胜坨化工产业园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高档产品占比较小且产业关联度不高,现有原料供应下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暴露出来。目前,园区正拓展乙烯、丙烯、裂解C4、裂解C5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系统治理升级
自1992年以来,山东化工产业连续30年稳居全国第一,产业规模一度占到全国1/5。但由于长期粗放发展,全省130多个县市区,化工园区多达199个,“化工围城、城围化工”问题凸显。“产业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安全和环保风险也在累积。”山东省化工专项行动办公室产业升级组组长刘梅生说。
2017年6月,山东启动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制定安全、环保、节能、质量和转型升级“四评级一评价”标准体系,对6094家化工生产企业、834家危化品道路运输企业、849家危化品仓储经营企业逐一评级评价,确定“优、中、差”等级。对不达标企业有序组织关闭停产、装置拆除和手续注销,共关闭化工生产企业2344家、仓储经营企业168家、运输企业49家。
对于留存的化工企业,山东要求进园区发展,在全国率先制定《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将199个化工园区压减到84家,并把园区外的125家大型企业列为重点监控点企业。
在齐鲁化学工业区,以往物流车辆密集进出的局面一去不返。园区内一家企业的产品往往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通过建设物料综合管廊,同时推进物流仓储一体化建设,大幅减少园区内的汽运车辆。园区还集中建设给水、蒸汽、工业气体、热电联产、公共管廊、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公用配套工程,形成集约使用的公用工程岛。
“通过系统治理,化工企业和园区数量少了,但产业规模和效益不降反增。”刘梅生说,今年1至8月,山东规模以上化工企业达到3197家,实现营业收入1.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93%。化工企业入园率由2017年的20%提高到40%,园区占行业产值比重达到80%,承接了90%以上的新建项目,园区集聚效应和产业主阵地作用持续增强。
动能转换提速
山东虽为化工产业第一大省,但长期以中低端、大宗基础化工品种为主,产业链条较短,关键环节较弱。山东瞄准化工产业链终端、价值链高端,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在位于淄博的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自有技术丁二烯法生产的己二腈已稳定量产,质量达到优级。据天辰齐翔董事长梁军湘介绍,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的核心原料,这一技术的突破,解决了我国高端聚酰胺新材料产业链难题。
天辰齐翔是山东尼龙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山东省工信厅厅长张海波表示,山东把高端化工产业链确定为标志性产业链之一,在煤化、氟硅、尼龙等领域梳理出10条细分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图谱,优选23家“链主”企业,开展补链、强链、扩链工程,培育壮大15家省级雁阵型产业集群。
沿链聚合,聚链成群。目前,山东化工初步形成以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以半岛东部化工新材料、鲁中高端盐化工、鲁南现代煤化工三大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以鲁西北化工企业转型示范区、黄海临港石化原料集散区为补充的“1+3+2”的高端化工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山东将打造10个以上千亿级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在国内率先形成现代化工产业体系。
在烟台,总投资超千亿元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正按计划稳步建设施工。这个项目是山东高端化工产业“头号工程”,将助推烟台成为世界级高端石化基地。
“高端发展离不开高端项目支撑。”张海波说,山东强化项目牵引,完善“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高端化工项目库,入库项目323个,完成投资906亿元,高端化工产值占比已超过45%。下一步,山东将聚焦产业链生态优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化工园区优化提升、安全环保长效治理等关键任务,推动化工产业塑强新动能、构筑新优势。
安徽南陵:为快递物流业插上“智慧之翼”
在线称重、扫码识别、AI分拣……每1秒钟,30多件快递包裹被精准分拣处理。在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的中通快递集团义乌转运中心,一台拥有“超能力”的智能分拣装备飞速运转,在计算机视觉识别、后台算法等数字技术助力下,如同有了聪明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
此时,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芜湖市双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里,公司总经办副经理侯伟和技术人员也在关注着这台装备的运转反馈情况,商讨着下一代产品的优化提升。
“这台智能分拣装备是我们自主研制,分拣速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在全国多个快递转运中心投入使用。”侯伟告诉记者,“快递物流装备加速向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更新很快,我们与国邮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南陵)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协同创新,下一步要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字赋能,加快产品的创新迭代。”
地处长江下游南岸的南陵县,因土地肥沃,盛产稻谷,古有“春谷”之称。今天,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成为这座江南小城的产业地标,1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于此。
AI分拣装备、可远程开箱的快递无人机、自动行驶在街头巷尾的无人配送车……在位于南陵县的安徽省智慧物流装备特色小镇,各种“黑科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的快递物流行业插上“智慧之翼”。
在安徽中科微至物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正加快推进总投资12亿元的二期项目,主要生产智能物流装备及其关键部件;同时,稳步拓展泰国、墨西哥等海外市场。今年前11个月,公司实现产值近9亿元。
优良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产业生态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强磁场”。重大招商项目“一事一议”、从项目洽谈到投产“一站式”服务、发布“筑梦春谷”人才发展计划……以建设全国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为契机,南陵县坚持创新驱动,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多链”协同,加快制造向“智造”转型。
“我们聚焦‘安全、成本、效率、智能、绿色’五大主题,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构建‘检验检测+中试孵化+示范应用+产业基地’的全链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南陵县科技局局长戴旱萍说。
科技与产业融合,制造向“智造”转型,为南陵发展注入新动能。国邮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南陵)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龚光富告诉记者,围绕5G时代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院正加快研发攻关,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打造“工业大脑”,助力企业提质增效。